(河豚野生和养殖的区别)河豚鱼养殖条件百度百科
河豚是蚱科鱼类的统称,俗称河豚。自古以来,我国食用的河豚都生活在河流中,因其在抓水时发出类似猪叫的唧唧声而得名“河”。海豚”。河豚栖息在海洋的中层和下层,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河流。那么河豚的养殖方法有哪些呢?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。
小型鱼类养殖技术
2.清洗消毒:在冬季或农闲季节将池塘中的水排干,挖出池塘底部的淤泥,然后自然暴露。鱼入塘前,先清理池塘,用生石灰、漂白粉等消毒。一周后蓄水放鱼,施足基肥,以利于浮游生物繁殖。
3.鱼种放养:鱼种在室内培育到1.2-1.5cm时,一亩放10000-20000尾,7-8小时内可保证成活率,放养时温度要在18℃以上,袋内外温差不能太大。
4.饵料投喂:在鱼长到3厘米之前,每天每亩池塘投喂1斤豆浆,繁殖浮游生物,同时注意透明度,一般在30厘米左右。如果饵料生物过多,要注入新的水,降低生物密度,保持水质新鲜。
5.稀释培养:在池塘中20天后,鱼的大小可以达到3厘米。在投喂豆浆控制饵料生物时,将鳗鱼料制成黄豆大小的软颗粒,投喂在沙滩上,驯化吃鳗鱼料的习惯,同时通过稀释进行大规模养鱼。
大规模养鱼技术
1.放养:放养前用5ppm漂白粉或1ppm孔雀石绿对鱼苗消毒10分钟。放养时,温差不要太大,水源充足,水质好,水交换能力大的池塘密度可适当增加,随着鱼的生长逐步抓大留小。
2.鱼苗驯化:在鱼苗放养后一周内,用新鲜可口的鱼、虾、贝类作为开口饵料进行驯化。鱼习惯进食后,逐渐在饵料中掺入人工饲料,并逐渐加大人工饲料的量。
3.饵料投喂:饵料以鳗鱼为主,日投喂量约占鱼体重的3-7%。需要定位,量化,定速,定质。一般每天投饵两次,最好在池中设置投饵台,及时查看投饵情况。
4.水质控制:池塘养殖中,应根据水色、水质、透明度、溶解氧和鱼虾活动情况,不定期添加淡水,每月换水一次,改善水质。同时要注意水温的变化,要注意河豚对溶解氧的要求更高。
5.适时分食:不同大小的鱼的捕食能力差异较大。大型个体在捕食过程中经常攻击小型个体,严重影响小型个体的摄食和生长。所以对不同规格的个体进行分开饲养,一般30 ~ 45天一次。
6.日常管理:每天巡视池塘,观察河豚的活动、摄食量、水色、水质,检查养殖设施,每天定期测量水体的理化因子,如水温、pH值、溶解氧、氨氮、COD、PO4-P、透明度等。
如何预防河鲀中毒
1.淡水鱼营养丰富,味道鲜美,被誉为长江最鲜。中国、日本等亚洲国家食用河豚鱼历史悠久,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河豚饮食文化。日本也把河曲的宴席当作国宴招待贵宾。但即使对炊事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,且酒店有卫生部门的许可和特许经营,如果处理不当,也会造成食物中毒和伤残死亡事故,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。据统计,从1972年到1993年,仅日本就有1258人因鳊鱼中毒,死亡人数多达279人。我国河豚中毒事件较多,1993年最高,死亡147人。
2.河豚毒素对热稳定,只有在100℃下处理24小时或在120℃下处理20 ~ 60分钟才能被完全破坏。中国古籍曾经记载"河鲀来自江河大海。它是有毒的,可以杀死人。"明代黄圣曾《鱼经》说:"所有厨师,腹之子,目之精,脊之血,都必须舍弃。""所有的洗涤都要做到极干净,烹饪要做到极熟,处理不要中庸,不熟会对人有毒。"这说明河豚毒素在烹饪过程中很难去除。
3.自1990年《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》颁布以来,我国已依法禁止食用新鲜的鱼鳔,其依据是生长在深海的剧毒鱼鳔肌肉有毒。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/T543-2002 ";无公害家养暗纹东方鲀安全加工操作规范"规定该品种肌肉中TTX含量不得超过10MU/ g,其余部分包括卵巢、肝脏、脾脏、肾脏、血液、眼球、胆囊、胃、肠、心脏、脸颊等作为有毒废弃物处理。
版权声明: 本站涵盖的内容、图片、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,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!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