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 >> 百科知识

(鹦鹉鱼吃什么食物最好)鹦鹉鱼吃什么?

鹦鹉鱼最好的方法是什么?

鹦鹉鱼是一种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热带鱼,是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鱼,但是你知道鹦鹉鱼吃什么吗?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分享鹦鹉鱼的食物和饲养方法。让我们来看看。

鹦鹉鱼的食物。鹦鹉鱼有多种食性,如人工饵料、薄片、颗粒、红虫、丰年虾

、水虱、面包虫、蚯蚓等。,而且还挺贪吃的,很容易喂鹦鹉鱼。

2.鹦鹉螺攻击性很强,喜欢追逐驱赶其他种类的鱼。当它饿的时候,它会从吃小鱼开始吃虾,所以它不能和小鱼混在一起。

鹦鹉鱼的喂养1。水温:鹦鹉鱼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,可以在20~30℃的水温中自由生活。同时,鹦鹉螺对温度非常敏感。在水温低、水温变化剧烈的情况下,容易产生应激反应,导致体色暗淡,失去华丽光泽,甚至出现黑色条纹或斑纹。水温最好保持在21~35℃,25~30℃最佳。另外,每次换水前后的水温差不应超过0.5℃。

2、换水:鹦鹉鱼偏爱新水,每天应尽可能换1/5的新水。如果水质较弱、清爽,就不要频繁换水(新鱼会因为水质突变而变色,适应环境、调整水质后会逐渐变好)。

3、喂食:鹦鹉鱼吃的很多,一天可以喂2~3次。

4.设备:由于遗传因素,鹦鹉鱼的呼吸系统不够完整,功效只有其他鱼类的一半,所以鹦鹉水族箱的溶解氧要高很多(养鹦鹉鱼的水体必须有充足的氧气)。水族箱最好配备生化过滤棉、水泵、增氧曝气设备。同时,鹦鹉鱼对光敏感,需要定期定量给予强光照射。每天经过1-2个小时的强光照射后,你应该让它们在一个黑暗的环境中度过一天的剩余时间。

5.环境:鹦鹉鱼胆子较小,最好在水族箱内设置大型水草、陶罐、沉水树等,供鹦鹉藏身。

鹦鹉鱼常见疾病的治疗1。白斑病

白斑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外寄生虫病。

病原体】病原体为小瓜虫(寄生虫)。传播途径:水蚤,病鱼,被污染的工具是热带鱼的头号疾病。热带鱼比金鱼更容易得白斑病,水温的忽高忽低是导致这种病的原因,这也是初学者经常失败的原因。热带鱼养殖业刚在欧洲兴起的时候,就被彻底消灭了。及时发现、早期治疗、早期隔离、加强消毒、保持恒温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方法。白斑病可分为早、中、晚期,病程5-7天,每个阶段持续2-3天,常使鱼类快速大量死亡,死亡率可达60%-70%。

【症状】前期每个鳍和身体上有个别白斑,有食欲,精神变化不大。中期,鳍和身体布满白斑,没有食欲,不活动,到处发痒,颜色变暗。后期全身布满白斑,鱼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。鱼身体虚弱,左右摇摆,体表黏膜增多,呼吸困难,窒息。

【治疗】该病需要综合治疗,但单纯使用药物效果不大,加强饲养管理非常重要。先停食4 ~ 5天,减少污染,保持水温恒定,最好比原水温提高2 ~ 3℃。在没有水生植物的情况下,可以适当给药,水生植物对各种药物敏感,死得快。热带鱼常用的药方如下:

①前期可以用0.5% ~ 1%的盐,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。

(2)前期和中期可采用1 ~ 5 ppm呋喃西林粉进行整箱喷洒。用一根火柴杆蘸上甲基蓝水晶粉,再冲洗到病鱼箱里变色,都有不错的效果。

(3)初、中期将氯化汞放入水中,使其变成淡红色,有很好的消除病原体的作用,但不能反复使用,因为汞有毒,鱼不易排泄。

(4)中晚期,特效药是硝酸亚汞,但鱼类对这种药非常敏感,容易造成死亡,所以一般不用。90 &次;45 & times一个60 (cm)的盒子可以装一片绿豆,这种药不能重复使用。北京动物园这种病治愈率高,一般损失不大。

2.出血性腐烂

出血性腐烂是一种细菌性传染病。

【病原体】病原体为细菌。感染途径是水蚤或病鱼和被污染的工具。根除这种疾病并不容易。痊愈后往往是携带者。当水质恶化时,会立即再次发作,死亡率较高,一般在50%左右。

【症状】鱼体内出现出血点,鳍由鲜红色、布满血丝变为苍白、腐烂,鳃由红色变为白色,部分腐烂。解剖内脏有出血点。常并发肠炎。起病急,传播快(2 ~ 3天),易造成大量死亡。

【治疗】停药4-5天,整箱注射抗生素青霉素:90 &次;45 & times60(厘米)盒80万单位,早晚各一次,连续3天为一疗程。一般4 ~ 5天即可治愈,初期治愈,中期控制。烂鳍长好需要1个月左右。将病箱中的水生植物拔出,用清水冲洗后用亚甲基蓝消毒(火柴棍蘸亚甲基蓝的晶变)15 ~ 30分钟。将呋喃西林粉(1 ~ 5 ppm)放入病鱼箱,3天即可控制,6天左右治愈。发病初期也可以用0.5% ~ 1%的盐,也是控制住的。

3、轮虫病

轮虫病是一种传染性原虫病。

【症状】病原体为轮虫,多通过饲养水蚤传播。新鱼虫需要清洗多次才能喂鱼,否则容易得病。高发病率和低死亡率。一般【症状】轮虫聚集在箱子里形成一团云。鱼浮在水面上,寄生在鱼体和鳃上的各处。染色体黏膜增多,呼吸困难。病鱼如果不及时治疗也会大量死亡。

【治疗】最好的办法是把整箱水倒掉,把鱼搬到新箱子里,再加点药。治疗的特效药是硫酸铜,90x;45 & times60 (cm)的盒子可以装满绿豆大小的水晶块。水生植物对硫酸铜特别敏感。用药前先拔草。不能通过部分换水来治疗,会加速轮虫的繁殖,加速鱼类的死亡,所以需要彻底换水,同时应用药物。此外,也可用0.5% ~ 1%的浓盐水处理。

4.水霉

水霉菌是一种真菌传染病。

【症状】病原体是各种水霉菌。传播途径:水蚤、病鱼。养鱼2 ~ 3年的房子都长满了霉菌,淡水2 ~ 3天就能污染霉菌。当鱼没有外伤或者很强壮的时候,就不会生病。相反,你可以立即生病。虽有传染性,但发病率和死亡率不高,但病程长(数月),不易治愈。白色长发或白发缠绕在鱼外伤。鱼卵更容易受到感染。

【治疗】无特效药,预防为主。保持水的清洁和鱼的健康。日常操作和垂钓宜轻,以免对鱼造成外伤。使用0.5% ~ 1%的盐可以抑制霉菌的生长。通风日照,增加紫外线辐射,流水是最好的预防措施。此外,也可将鱼捞出,用镊子将外伤处的白毛取出,并涂一些呋喃西林干粉于患处,有一定疗效。

5、疖疮疾病

疖子是一种细菌传染病。

【病原体】病原体为芽孢杆菌。传播途径:水蚤、病鱼或工具。几种热带鱼易患这种疾病。如虎皮两年,沫沫石,心石,藤龙一年以上。这种鱼特别容易死于这种疾病。但是发生率不高。自然死亡率不高。

【症状】鱼从肌肉层长出坚硬的气泡,有时可流出大量脓血。

【治疗】浸泡后手术排脓,再用呋喃西林水冲洗,可涂抹呋喃西林干粉或抗生素粉,效果更佳。严重的会马上淘汰,发现有凸起的会捞出来单独处理。大鱼可肌肉注射青霉素(4 ~ 8万单位)或用药液冲洗。预防这种疾病,应保持水质清洁,防止鱼类外伤。

6、烂鳃症

烂鳃病是一种细菌性传染病。

【病原体】病原体为粘球菌,主要传播途径为病鱼。从商店买鱼容易带来这种病。金鱼和热带鱼都容易得这种病,而且不容易治好。常并发肠炎,有时鱼死无任何症状。只有撬开鳃或解剖后才能确诊。死亡率一般为50% ~ 60%,有时高达80%。

【症状】鳃由鲜红色变淡,从外缘开始腐烂脱落。颧骨充血,中央骨坏死和缺失。腮间黏膜增厚,呼吸困难。轻的浮在水面上,重的沉入箱底,很快死去。有些鱼会并发肠炎、剖开的肠子出血和溃烂的斑点。轻者有食欲,重者无食欲。

【治疗】有的鱼生病了,把它处理掉。如果是一般的病,就把药撒满池子,停吃4 ~ 5天。用氯化汞处理,用量足以使水变色,可持续3 ~ 4天,或喷洒浓度为1 ~ 2 ppm的呋喃西林粉。也可使用抗生素(青霉素、金霉素、红霉素)。90 &次;45 & times60(cm)80万单位一次,早晚各一次,三天为一疗程。一般2个疗程就痊愈了。

7.感冒

感冒是非病毒性的,不会传染。由于水温突变,倾倒箱子最容易引起此病。

【症状】鱼倒入新箱后,尾巴很快被夹住,不爱游动,或左右轻微晃动。几条鱼沉到了箱底,立刻跳了起来。如果不及时发现治疗,会造成大量死亡。

【治疗】保持水温恒定,停止进食2 ~ 3天,往盒内撒1%的盐,一般1 ~ 2天就会好转。

8.水螅

水螅是一种小型腔肠动物,常随鱼、虫带入箱内,在22 ~ 26℃水温下大量繁殖,对成鱼无害,对幼鱼是天敌。在水族馆里,它与鱼争夺氧气和食物。一旦发现,很难根除。

【症状】水螅的顶端有一个吸盘,另一端有一个长着触角的嘴巴。吸盘可以吸附在玻璃和水生植物上,身体和触须在水中晃来晃去,争夺喂鱼的饵料。过几天养殖满箱更容易被引入其他鱼箱。

【治疗】特效药为硫酸铜,90 &倍;45 & times一个60 (cm)的盒子可以装满绿豆大小的水晶块来杀死它们,但对于有水生植物的盒子就不方便了。这种情况前期(量不太大的话,可以放几捆红铜线,3天左右干掉。红铜丝能与水族箱中的酸根反应生成铜化合物,杀死水螅。达到目的后尽快取出铜丝。过多的铜对鱼有毒。

9.鱼虱

鱼虱是传染性寄生虫病。病原体是鱼虱,途径是喂鱼虫时带入鱼虱或病鱼。昆虫寄生在鱼的鳞片内吸收营养,使鱼体重逐渐减轻,发病率和死亡率低,易于治愈。

【症状】昆虫生活在鱼表面的鳞片缝隙中。这条生病的鱼表现得很不安,在周围摩擦。有些虫子被擦掉了,有些却不能。它传播很快。如果发现几条鱼有虫,整个箱子都要下药。

【处理】对于大鱼,将鱼取出,用镊子将虫取出。患处可涂磺胺、呋喃西林粉。小鱼,大部分已经抓到了鱼虱,可以用1ppm的水晶敌百虫液浸泡,也可以撒在整个鱼箱里。高锰酸钾处理也有效,用量可以通过在水中轻微变色来控制。

10、水鼓病

水鼓病不传染。病原体不明确,发病率不高,死亡率高。【症状】鱼的肚子鼓起来,刚开始有食欲,后期没有食欲。最后,浮面或沉箱底部不会移动。用手挤压腹部,排出黄色液体,病程长,最后死亡。无法治愈。

11.鱼鳞病

鳞癌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,但不具有传染性。

猜你喜欢:

1.如何饲养热带鱼鹦鹉

2.怎么养一只红鹦鹉?

3.养鹦鹉的注意事项

4.如何简单养鱼

5.财神鱼应该怎么养?

6.财神鱼怎么养?


版权声明: 本站涵盖的内容、图片、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,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!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