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时候)中秋节的起源怎么写
中秋节是一个在中国和东亚国家的许多民族中流行的传统文化节日。那么,中秋节的由来是什么呢?有哪些传说和传统活动?今天,边肖整理了中秋节的起源、传统活动和传说,供你参考。我们来看看吧!
▼▼▼目录▼▼
中秋节的起源
传统的中秋节活动
中秋节的传说
中秋节
返回目录> & gt& gt
●中秋节传统活动:祭月、赏月、拜月。
《礼记》中已经记载了“秋暮暮月”是祭拜月神的意思。这时候就要举行迎寒拜月的仪式,摆香案。在周代,每逢中秋之夜,都要举行迎寒祭月的活动。摆一个大香案,摆上月饼、西瓜、苹果、红枣、李子、葡萄等祭品,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,西瓜要切成莲花形状。月下,把月亮雕像对着月亮的方向,红烛高燃。全家轮流拜月,然后主妇切团圆月饼。砍的人要提前算好全家有多少人,家里的和外地的,都要算在一起。它们不应该切得多或少,大小应该是一样的。在少数民族中,祭祀月亮的习俗也很流行。
相传古代齐国的丑女无盐。她年轻时,对拜月教非常虔诚。长大后,她以优越的品德入宫,却得不到宠爱。八月十五见月,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,觉得她美丽出众。后来,他立她为皇后,中秋节拜月由此而来。在月亮中间,嫦娥因其美丽而闻名,所以少女拜月希望自己“像嫦娥一样,容颜如明月”。在中秋节晚上,云南傣族还有“拜月”的习俗。
中秋节赏月的习俗在唐代非常流行,许多诗人的杰作中都有关于月亮的诗。到了宋代,中秋节赏月更加流行。这一天“贵家装饰亭台,民争酒楼戏月”。明清时期拜月的赏月活动更为广泛,拜月坛、拜月亭、观月楼等许多名胜古迹仍保留在中国各地。文人墨客对赏月情有独钟。他们或登楼赏月,或泛舟邀月,饮酒作诗,留下了许多名句。比如杜甫的《八月十五日夜月》,用象征团圆的明月来烘托他在异乡的漂泊之忧;宋代文豪苏轼,中秋醉酒,写下《水调歌头》,比喻人因缺月而离合。时至今日,全家人围坐在一起,欣赏皓月当空空的美景,仍然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。
观潮
在古代,浙江中秋节除了赏月,观潮是另一项中秋节活动。中秋节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,在汉代梅成的《七毛赋》中有详细的描述。汉代以后,中秋观潮更加流行。朱廷桓的《明补武林往事》和子木的《孟良录》中也有观潮的记载。
燃烧灯
中秋之夜,有燃灯助月的习俗。如今,湖广一带仍有在塔上堆瓦燃灯的习俗。江南有做灯笼船的习俗。现代中秋节烧灯笼的习俗更盛。今天,周云金和何在他们的文章《闲说四季》中说:“广东的灯笼最盛,家家户户在节前十天用竹条扎灯笼。制作水果、鸟兽、鱼和昆虫以及“庆祝中秋节”等等,并在浆糊纸上涂上各种颜色。中秋夜灯的内燃蜡烛用绳子绑在竹竿上,高高地挂在瓦檐或露台上,或用小灯做成字型或各种形状挂在房屋高处,俗称‘树上中秋’或‘竖着中秋’。有钱人家挂的灯可以高达几十尺。家人聚在灯下尽兴饮酒,普通人竖起一根旗杆,两盏灯笼尽兴。这座城市充满了灯光和玻璃世界。”似乎自古以来,中秋节烧灯笼的习俗在规模上似乎仅次于元宵节。
猜谜语
在中秋节月圆之夜,公共场所会悬挂许多灯笼。人们聚在一起猜写在灯笼上的谜语。因为它们是大多数年轻男女最喜欢的活动,爱情故事也在这些活动中被听到,所以在中秋节猜灯谜也被衍生为男女之间爱情的一种形式。
吃月饼
赏月吃月饼是中国各地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习俗。俗话说“八月十五满,月饼又甜又香”。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的《梁璐梦》,当时它还只是一种小吃。后来,人们逐渐将赏月与月饼联系在一起,象征着家人团聚,承载着他们的思念。同时,月饼也是中秋节朋友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。
福建厦门还有富贵饼的习俗,富贵饼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赏桂花,喝桂花酒。
人们经常在中秋节吃月饼,赏桂花,吃各种用桂花做的食物,其中蛋糕和糖果最常见。
中秋之夜,月中抬头看桂花,闻桂香,饮一杯桂花酒,庆一家人的甜蜜,成了节日的美好享受。在现代,人们大多以红酒代替。
玩灯笼
中秋节没有大型的元宵节,玩灯笼主要是家庭和孩子之间的事。早在北宋时期,在《武林旧事》中就记载了中秋节是一种习俗,有“放一盏小红灯入江中漂流玩耍”的活动。中秋节打灯笼大多集中在南方。比如佛山的秋节,有各种各样的彩灯:芝麻灯、蛋壳灯、刨花灯、稻草灯、鱼鳞灯、糠灯、瓜子灯、鸟兽、花木灯等。
在广州、香港等地,中秋之夜会举行中秋活动,树会竖起来,意味着灯会高高竖起。孩子们在父母的帮助下,用竹纸做成兔子灯笼、杨桃灯笼或方形灯笼,横挂在短杆上,再竖在高杆上。它们科技含量高,色彩鲜艳,为中秋节增添了另一道风景。孩子们经常互相比赛,看谁站得高,高得多,灯光最精致。此外,还有天灯,即孔明灯笼,由纸制成,绑成大型灯。灯下燃烛,热气升腾,令灯火飞进空,令人笑逐颜开。此外,还有孩子们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在月亮的下游欣赏。
在广西南宁,除了用纸和竹子绑成的各种灯笼供孩子们玩耍外,还有简单的柚子灯、南瓜灯和橘子灯。所谓柚子灯,就是把柚子空剪下来,刻上简单的图案,套上绳子,里面点上蜡烛,很优雅。南瓜灯和橘子灯也是去掉果肉做成的。虽然简单,但是制作容易,很受欢迎。一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放入池水中进行游戏。
广西有一种朴素的秋灯,用六根竹条扎成灯,贴上白纱纸,插上蜡烛。挂在祭月台上供祭月,或供小孩玩耍。
燃烧塔
烧瓦灯(或烧花塔、烧瓦塔、烧扇塔)的游戏在南方广为流传。如《中国民族风俗志》卷五:“江西中秋之夜,孩子们通常在野外捡瓦片,堆成有洞的圆塔。黄昏时,在明月下的柴火塔中焚烧。瓦片一烧红,再往火上倒煤油,顿时田野红彤彤,亮如白昼。直到深夜,没人看的时候,它才开始倒利息,这就是著名的烧瓦灯。”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用砖瓦空塔做成,里面装满树枝,点着了。同时还烧烟堆,也就是拜月结束后烧的成堆的草和柴火。广西边境地区的烧迷塔与此类活动类似,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著名抗法战士刘永福将逃入塔内的鬼(法侵略者)烧死的英勇战斗。福建晋江还有一个“烧塔男孩”活动。
传说这一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。元朝建立后,汉人受到血腥统治,于是汉人进行了不屈的抵抗,各地开会过中秋节,在宝塔的顶楼上点燃了小号。类似于山顶平台的大火,虽然这种反抗被镇压了,但是烧宝塔的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。
返回目录> & gt& gt
●中秋节的传说:飞蛾奔向月亮。
中国对月亮的崇拜体现在嫦娥奔月的传说中。
早在战国末期的《归藏》一书中就有记载:“从前嫦娥带着西王母......的药长生不老,所以跑到月亮上去当了月亮的精。"
西汉著名的《淮南子兰铭篇》:嫦娥是后羿的妻子,她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长生不老药。嫦娥盗月,直上月球,一个人去,难免冷清。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(78-139),大概是想惩罚嫦娥的私奔。他在专著《灵仙》中说,超群绝伦的嫦娥到了月亮上变成了一只丑陋的癞蛤蟆,在月宫里玩药受到了惩罚。
然而,毕竟癞蛤蟆丑陋的形象和美丽的月亮很难协调。在民间,人们慢慢地给奔月的嫦娥恢复了原本如玉的模样。六朝以后,嫦娥又变成了一个美女,独自住在月宫里,非常孤独。
所以唐代诗人李商隐写了一首诗,感叹:“嫦娥应悔偷仙丹,夜不能寐。“从唐代开始,八月十五的赏月改为祭月,希望嫦娥重返人间。为了让她在月宫里不感到孤独,人们逐渐创造了月亮上一只白兔和一棵桂树的故事。段在《酉阳杂记》中进一步演绎了吴刚伐桂的神话。传说月中桂树高五百尺,玉帝命西河仙子吴刚砍桂树。但桂树有特殊功能,不能一直砍。
到了宋代,中秋节蔚然成风,赏月、玩月变得更加热闹和普遍。南宋吴《梦》中写道:“这一夜,街上买卖到五更,月上游玩的游人,在城中舞到天明。”当首都祭祀月亮时,拜月的青城人的孩子会在午夜爬楼梯或烧香。“好汉愿早走蟾宫,爬仙归(月下得桂冠,余为荣)...而女人则希望自己长得像嫦娥,像明月一样圆。"
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了两三千年,添加了越来越多的细节,变得越来越完整和完美。它揭示了月宫的神秘,包含了关于月亮的各种白日梦,也反映了古代女性追求自由解放和人格独立的强烈愿望。
北京市东城区
据《明太祖杂记》、《龙城志》等书记载,开元六年(718年),唐明帝、沈、洪都道人中秋皆望月,施展神功,三人开始翱翔天际,徜徉月宫。
当他登上九霄云外的月宫前时,他看到月宫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大的牌匾,上面用六个汉字写着“广寒清虚殿”。他好奇地走进去,看到天空中有上百个仙女穿着洁白如玉的长袖翩翩起舞,伴随着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。唐让大吃一惊。“这首歌只应天上有,人间能听几次?”唐向来精通旋律,听旋律,背在心里。当他兴高采烈,兴致勃勃的时候,睁眼醒来,原来是一个美丽的梦。然而,唐一直很难从这个梦中醒来。后来,他命令宫中总管组织宫女按照他背下来的节奏,设计并排练了一套模仿月宫仙女表演的“霓裳羽衣舞”。每年8月15日中秋节,都会摆上供品,同时观看宫女们表演的优美舞曲。可见唐代的“霓裳羽衣舞”也是拜月的产物。
由于这种舞曲每年8月15日在宫中表演,吸引了朝鲜文武百官效仿,后来流传到全国各地,使8月15日中秋节逐渐流行起来,并最终以节日的形式固定下来。
嫦娥奔月、唐明帝游月宫的传说,表现了古代人重视、崇拜和探索月亮的美好心情和愿望。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,不可能真正登上月球。1969年7月21日,美国“阿波罗11号”宇宙飞船搭载两名乘员飞行100多个小时,在月球着陆,实现了人类登月的伟大理想。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力的增强和科学的发展,中国人民制定了神舟飞船登月的宏伟计划。可以预计,把嫦娥接回中国的日子指日可待。
舞钢砍桂
很久很久以前,月亮上有一棵500英尺高的月桂树。汉朝有个叫吴刚的人,痴迷于童话,却不专心读书。他被贬到月亮上去砍月桂,但是月亮里的月桂也跟着被砍,而且是砍个没完没了,所以后人才能看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地砍月桂的形象。
兔头泥人
由于玉兔玩药的神话在民间广为流传,人们一直深信玉兔的存在。大约从明朝开始,中秋节给男妓献月的习俗在北京兴起。《燕京岁时》说:“每逢中秋,城里聪明的人用黄土做一尊蟾蜍免疫像出售,称之为男妓”。男妓多用的水泥是用塑料从模具里取出来的,大小不一,高的三尺,小的两三寸。通过民间艺术家的大胆创造,男妓被人格化了。它有一个兔子头,左手拿着一个研钵,右手拿着一个杵,背上有一支笔和纸和一面旗子。受中国传统戏剧人物的启发,男妓的造型奇特而逼真。有的像勇士,头戴金盔,身披金甲;有的像剃头的,挑着担子,举着太平鼓。为衬托它,男妓常骑狮、虎、梅花鹿等坐骑,偶尔坐莲花宝座。男妓以各种形式深受人们喜爱。中秋节过后,它往往成为孩子们爱不释手的玩物。
玉兔进月宫
传说很久以前,有一对兔子,修行千年,成了神仙。他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,都是纯白乖巧的。
一天,玉皇大帝把雄兔召唤到天宫。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妻女,穿过云雾去了天宫。就在它来到南天门的时候,看到太白金星领着天兵天将和嫦娥一起经过,兔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,就问附近一个守护天门的神。兔仙听说她的遭遇后,觉得嫦娥无辜受害,很同情她。
但我的力量是微薄的,我能做些什么来帮助?想到嫦娥一个人在月宫,是多么的孤独和悲伤。要是有人作伴就好了,突然她想起了四个女儿,于是她立刻飞回家。
兔仙把嫦娥的事告诉了母兔,说要送个孩子来陪嫦娥。
母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,却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,相当于割掉了她心里的肉!几个女儿舍不得离开父母,都是泪流满面。公兔认真地说:“如果我一个人被关起来,你会陪我吗?”嫦娥是为了救百姓才被绑起来的。我们能不同情她吗?孩子,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!"
孩子们理解父亲的心,表示愿意去。雄兔和雌兔笑得眼里含着泪水。他们决定让他们最小的女儿离开。小玉兔告别父母姐妹,飞到月宫和嫦娥一起生活!
返回目录> & gt& gt
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?
★中秋节的由来是什么?
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?
★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是什么?
★中秋节在中国的起源
★中秋节起源介绍
★中秋节的起源和发展
中秋节的由来和意义是什么?
★中秋节起源介绍
★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
★中秋节的由来
版权声明: 本站涵盖的内容、图片、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,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!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