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宫七任院长谁的贡献最大?(故宫最好的院长是谁)
据媒体报道:
4月8日,
当了七年故宫院长的单霁翔退休了。
他的继任者是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。
新任院长:王旭东
王旭东,1967年2月出生于甘肃山丹,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系,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。现任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
1991年,王旭东来到敦煌研究院,从事莫高窟壁画和土遗址的保护工作。2014年12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。他也是继常书鸿、段文杰、范进士之后,敦煌研究院的第四任院长。
王旭东在敦煌
此前,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王旭东曾表示,“莫高窟的价值和故宫不一样。故宫的成功不能复制到敦煌,但经验可以借鉴。莫高窟的背后更多的是佛教文化,是不同文明的多元文化交融。了解敦煌文化艺术需要时间,需要耐心,需要文化积累,不能太心急。”
故宫前院长单霁翔。
我曾经在一次讲座中提到一句话。
"...历届院长都没有好下场,
这表明人们应该多做善事..."
虽然这句话是个笑话,
其实包含了单院长对前任的极大肯定。
我也知道故宫未来的管理任重道远。
众所周知,
故宫博物院已经94岁了。
自从1925年10月10日建成以来,
她身边总有人能搬东西。
尽管历任院长都经历过冤屈,
故宫失窃失火后民众的指责...
但是,
“跑故宫”的消息越来越多。
让我们参观故宫吧。
在几位院长的悉心保护下,
通过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展览,
告诉世界过去的辉煌!
故宫首任院长:易培基
因“盗窃文物”案被迫离场
易培基(1880-1937),湖南华杉人。受过良好的教育,毕业于湖南方言学校,留学日本。加入同盟会,参加武昌起义,并担任李的秘书,民国副主席。
由于不愿追随李,追随对袁世凯的依附,他弃职回湘。先后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、长沙师范学校、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任教。我一生酷爱古籍和文物。金石学和书法的鉴定极其细致。三十多年来,我经手的古籍不计其数。宋元本10余种,明本近500种,殿本50余种,碑刻1300余种。
民国时期的易培基故宫博物院
开馆老手易培基是章太炎的弟子。故宫博物院一成立,就成立了包括于右任、蔡元培、蒋介石在内的强大董事会。德高望重的易培基被选为首任院长,全面主持故宫博物院事务。易培基从接手博物馆的那一天起,就增设秘书处和总务室,修缮故宫,强调古建筑维修的重要性,并动员蒋介石、张学良等人捐赠物资。
《富春山居图》部分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。
1933年,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,日军攻占了山海关。为保全文物安全,他提出将国宝移往南方,不想却引发了“盗窃案”。对他不满的人早早找准时机向法院投诉:易培基擅自处置故宫物品,盗窃文物!
最高法院花重金聘请画师检查宫中书画时,发现60多箱有问题的文物,于是下令通缉易培基。原因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很有艺术品味和修养,乾隆之前的宫廷古董大部分都已经订好了,相关古籍都有记载,应该不会有赝品。经过无尘室善后委员会书画专家鉴定,更不可能有赝品。
假的子明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对此,易培基提出反诉,结果在南京没有得到回应。相反,不到一周后,“北平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被勒令离职”的消息见诸报端,易培基被迫下台。与此同时,陷害他的人不断制造舆论,编织耸人听闻的“盗宝案”,以求彻底击垮易培基。接着,他们又提起多起诉讼,将事件解读为易培基利用文物南迁,以假换真,从内部窃取的大案要案。
身为公职人员的故宫官员竟然如此嚣张,令人匪夷所思。舆论已经转而反对易培基,易培基没有上诉的机会。
易培基赠送吴英手稿。
吴祖光的父亲吴英的《风锦楼日记》记载,他曾两次为平反此案给和董写信,他们都曾关注过此案的平反,并提出过相关意见。
“七七事变”后,战争的烽火从华北烧到了东南。在上海患病的易培基,年老体衰,新病旧疾一起爆发。此时他的大部分财产已经被没收,很难筹集到诉讼费。他精神抑郁,无处泄愤。最后在上海去世,享年57岁。在他的最后一份遗嘱中,他哀叹道:“我不能立即处理这个案子。”“只是在故宫那件事上,裴济被诬告是小事,但他对国内外的看法却很详细。感激找出赵雪,所以有九幽称号之感,两个极端都有!”
第二任院长:马恒
主持文物南迁,推动“三望”融合
易院长盗窃案发生后,有人写了一篇论文,附件中提到是为了易院长平反。文章中证明了故宫的藏品中有许多赝品。这次为易院长发声的是第二任院长:。
在此之前,马恒在北京大学研究院工作,担任国学考古研究室主任和导师。1924年11月,马恒应新成立的清理房间和善后委员会的邀请,开始参加故宫文物的清点工作。在金石学考古方面颇有建树的马恒,从1934年4月被正式任命为故宫博物院院长,到1952年调任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,历时18年。在此期间,马恒熬过了八年抗战的黑暗时期,见证了军队入城和北平的解放。
徐悲鸿速写《马恒画像》
上任伊始的马恒在1934年6月向行政院和院务会报告中说:“院内最困难的问题是文物的整理和保存。从十年前建成开始,就一直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,而且库存很粗糙,安排也只是局部,保存起来比较困难。没有根本改善的决心,很难建立永久的基础。比如家庭财产就没有统计。试着问儿子姓四亩,也答不上来。他想责怪他的管理层难以相处。”
与此相对应,马恒率先制定了与文物保护有关的“出组规则”,制定了各部门、各小组的分类规章制度,成立了“文物分类整理委员会”,颁布了《成立专门委员会章程》。专门委员会包括书画、陶瓷、青铜器、艺术品、图书、史料、戏曲乐器、宗教图像、仪器、建筑保护设计等委员会。马恒还聘请了各行各业的学者作为成员。
工人包装文物。
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故宫文物受到威胁。马院长计划将文物南迁八仙、峨眉,抗战胜利后再经南京运回故宫。但1947年硝烟散尽后,国民党政权要求将南京和北平故宫的精品文物运往台湾省!危急关头,马院长以保护文物为由拖延时间。北平故宫的文物没有一件运到台湾省,南京的1434箱古董都留了下来。
1948年12月16日,行政院命令马恒执行一份委员会关于运送文物到台湾的决议。
1948年12月28日,马恒福上书行政院。
总统任内,的大动作是与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王赴港,回购中秋帖和帖,并与快雪晴时帖合二为一,形成满清“三愿”。他们花了35万港币从一家英国银行赎回了它。
“中秋节贴”部分
“袁波领带”部分
就在马恒励精图治的时候,1952年的三反运动把他和一批干部赶下了台,他长期陷于黑暗的检查和交代之中。考官理所当然地认为,马恒掌管故宫近30年,伴随着无价的文物,他的手中一定有腐败。我的一些同事实在受不了审讯和殴打,所以他们说三道四,指责马恒。马恒被解职并被迫离开紫禁城。
第三任院长:吴。
任期最长,第一副总统。
继之后,吴·于1954年至1984年任院长。从辞职到吴继任,院长一职保持空空缺了两年。
吴是一个标准的老革命。1927年9月就读于上海法科大学政治经济学院,1928年入党,长期在江南地区从事地下工作。历任江苏省南汇县委书记、皖南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副团长、苏皖边区区委书记、中共华东支部秘书长。在这些职务中,唯一与文物有关的,是他曾经担任过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。
新四军第十六旅团长与吴合影。
作为一名忠诚的政治干部,吴努力树立自己开明的形象。吴刚刚接手的故宫博物院,面临着人力不足、资金短缺、保护不力的局面。与处处受限的相比,吴最显著的成就是利用自己在体制内受信任、有威望、稳定的优势,对故宫博物院的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扩充。上任后,他首先从文物的整理入手。经过6年的整理,所有的文物都进行了不同级别的登记。
此时的故宫,在无所不能的政府力量支持下,开始了大规模的文物征集和收藏。为了鉴别更多回收物品的真伪,故宫也开始招募更多的人。1953年,参加朝鲜战争的复员军人被充实到工人团体中,他们被分配到保安和维修的岗位上。
故宫博物院办公室全体成员,前排右二是巫迪文·钟超。
作为新中国第一任故宫博物院院长,吴曾幽默地说,“保护专家要像熊猫这种珍稀动物一样。”
巫迪文认为,故宫有这么大的博物馆,大量的人才是首要的发展力量!在他眼里,博物馆系统内外没什么区别。只要他有丰富的经验,就算是北京琉璃厂的一个徒弟也能把故宫博物院的重任托付给他。正是由于他兼收并蓄的才能,耿从一个学徒变成了今天的古陶瓷鉴定专家。
吴故居
在马恒时期,没有副总统。副总统一职最早出现在吴时期。作为第一副总统,陈乔于1953年1月上任,1959年3月离任。1975年10月,故宫博物院设立第一副院长一职,由老革命彭艳担任。1980年,接替吴掌管医院的实际事务。这时,吴虽然是院长,但他已经住院,他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工作。
吴是任职时间最长的故宫博物院院长,历时30年,跨越“文革”十年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由于周恩来决定关闭故宫,故宫幸免于难。它于1970年7月5日重新开放,吴随着紫禁城大门的打开而回归,但他仍受革命委员会的领导。直到1973年1月,故宫才恢复文革前的领导体制。
第四任院长:张中培
最短的术语,“非常不吉利”
1987年,张中培接任吴院长。张中培的任期为1988年10月至1991年9月,是目前故宫任期最短的院长。
张中培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,获考古学学士学位,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,获考古学博士学位,被分配到吉林大学教鞭。从副教授到历史系主任、教授、研究生院副院长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。主持了袁俊庙仰韶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,著有《中国北方考古学文集》、《袁俊庙仰韶墓地》、《中国考古学:实用理论与方法》等著作。
张中培在浙江萧山考古文物保护基地考察
作为故宫的第四个“守门人”,张忠培“很倒霉”。新官上任不到两个月,一场大火烧毁了一座景阳宫,遇到了两个小偷。
张志远还发现“紫禁城是一个不完整的城市”。除了故宫博物院,故宫还有其他14个单位,严重影响了故宫格局的完整性。“除了中华民国政府运到台湾的文物,国内还有两个单位在故宫占用了近20万件文物。”
在张志远看来,“这对一个大国来说是非常不光彩的”。于是张志远在故宫设立了一个法律事务所,解决故宫各单位的法律纠纷。历史应该如实呈现,故宫未来应该一步一步还原宫廷原貌。
第五任院长:郑
主持故宫大修,推动故宫两岸交流。
郑缪欣,第五任院长,毕业于西北大学党政专业。曾任中共陕西省委副主任、局长、副局长、局长,中共陕西省委副秘书长,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组长,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,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、副局长,文化部副部长。
郑陪同参观了故宫。
郑于2002年上任。在他之前,有11年没有院长,比1952年到1954年的空赛程还长。郑任内,副总统人数剧增,从张中培时期的4人增至6人,与吴时期持平。
在担任院长期间,郑做了一件对自己和故宫都有深远意义的事情:他主持了自1911年以来故宫的第一次大修。大修之后,乾隆时期的双面绣和山水画从尘封的岁月中来到我们面前,同时官式建筑的传统技艺也得以传承。
另一个是故宫两岸的文化交流,这对大陆和台湾省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。郑主席接管故宫博物院后,访问了台湾省,打破了两岸紫禁城60年的差距。终于在2009年10月,协办了“雍正-清世宗文物展”。这与之前对岸展出文物有本质区别。文物还是那些文物,只是两岸故宫的心更近了。
第六任院长:单霁翔。
故宫最大的“网络名人”
单霁翔出生于1954年。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。师从两院院士吴教授,获工学博士学位。单霁翔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、房山区委书记、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、国家文物局局长。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十年后,早已退休的单霁翔接过了故宫的指挥权。当时故宫刚刚经历了“十门”舆论危机,急需重塑形象。
“我是故宫第六任院长,每一任院长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。”单霁翔曾说,因为故宫太复杂,安保问题至关重要。“通常说做一件事万无一失,我们就是万无一失。”
“故宫之夜”文化活动
单霁翔接手故宫时,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,开放面积长期只占30%,186万多件文物中的99%都沉睡在库房里。虽然来故宫的游客很多,但80%都是参观中轴线沿线的古建筑,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物。到2018年,故宫的开放面积从2014年的52%增加到现在的80%以上,8%的文物将向公众展出。
在单霁翔任职期间,故宫里批量诞生了网络名人。从文物修复者王锦,到故宫的文创和口红,再到文化活动“元上之夜”,故宫在网络上屡屡掀起波澜。正如故宫内部人士所说,单霁翔本身已经成为故宫最大的“网络名人”。面对这些爆红的事件,单院长谦虚地说:“我是站在前任的肩膀上。”
单霁翔一直自称是故宫的守门人,而不是掌门人。他的愿望是,“让所有沉淀在华夏大地的遗产活下去,把宏伟的故宫交给下一个600年!”
如今已经卸任“看门人”的单霁翔将何去何从?“退休后想当志愿者,希望面试的时候能手下留情。”单霁翔笑着说。此前,单霁翔自称是故宫讲解员,在故宫前六年做了近2000场讲座,时长约2000小时。
版权声明: 本站涵盖的内容、图片、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,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!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