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 >> 百科知识

(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自治州是)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是哪个国家

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在哪里?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你的疑惑。

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地区。

阿里地区(藏语拼音:阿里三围,威利:mnga & # 39Ris sa gnas)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地级行政区。元朝称李娜,明朝称俄李斯。位于青藏

高原北部——羌塘高原的核心地带,是中国西藏自治区的一个区域行政区划,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之一,具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貌。

地理坐标为东经78° 23 ' 40 " ~ 86° 11 ' 51 ",北纬29° 40 ' 40 " ~ 35° 42 ' 55 "。地理面积约30.4万平方公里。截至2010年,全区总人口为95,803人。地区行政公署设在盖尔县狮泉河镇。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.9亿元,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.4亿元,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.96亿元。

阿里是喜马拉雅山、冈底斯山等山脉交汇的地方,被称为“万山之祖”。同时,它也是雅鲁藏布江、印度河和恒河的发源地,因此也被称为“万河之源”。

组织系统演化

阿里这个词在藏语中是音译,意思是领土、疆域、疆域等。直到9世纪初,它仍然是大象。在中国的史书中,不同的朝代对它们有不同的称呼。在藏文古籍中,吐蕃王朝赞帕的后裔来到这片原本属于十八象的政治区域后,这片上域才真正归赞帕的后裔管辖,因此得名阿里。

阿里古是早期藏区十三个小国之一,汉族史籍称杨桐。经过逐步发展,杨桐于公元4-5世纪建立了象雄王国,鼎盛时期将地区分为中外三部分,内象雄大致隶属于今天的阿里地区

古格王朝在13世纪与西藏一起属于元朝(1206-1368),隶属于元帅府,元帅府是元朝设立的。元代称那力苏古鲁孙,阿里地区的具体事务交由萨迦地方政府处理。

明清两代(1368-1911)对西藏的管理基本沿用元朝的旧制度。五世纪甘丹坡掌政权建立后,在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下,阿里地区逐渐纳入西藏地方政府,随后建立了一个氏族(相当于一个县)和阿里地区的总经理——阿里木乔。明代叫俄瑞斯,清代叫阿里。

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,敦力加本驻扎在嘎达克(即迦叶沙)。管辖布达巴、日土和加达克。

1954年设立总经理阿里,主管中坝罗强、普兰派、扎布龙派、达巴派、日派、嘎达克派。

1960年设立阿里专区,驻加尔昆沙。依格宗社盖尔县(在雅沙);以日本土宗设立日本土郡;以格吉(在那坡)设格吉县;以改县(在隆仁,又名鲁玛仁伯);以中坝罗强河设中坝县(在扎东);艾普兰住在谢普兰县;伊扎巴朗、达巴两例合并,建立扎达县(在托林)。辖7个县。

1962年,仲巴县划归日喀则地区。辖6个县。

1966年,阿里社从盖尔县迁至盖尔县石泉河。尕尔县从牙沙迁到昆沙(因民主改革时,尕尔新乡乡政府设在昆沙,昆沙又叫尕尔新村)。

1970年,阿里地区改为阿里地区,地区位于盖尔县石泉河。措勤县(驻地董)由鲁南四区在改则县建立。阿里地区辖7个县,包括盖尔(在昆沙)、格吉(在那坡)、扎达(在托林)、措勤(在芒通)、日土、改则(在鲁马伦博)、普兰。1979年3月7日,回归西藏自治区领导。

1979年2月5日,阿里地区行政公署正式成立。1997年,地区行政公署设在狮泉河镇。辖盖尔、普兰、措勤、格吉、改则、札达、白土7个县。(以上根据行政区域大典整理)

行政区划

2012年,阿里重组为7县7镇37乡141村(居)委会。辖7个县:盖尔县、普兰县、札达县、日土县、革吉县、改则县、措勤县。地区行政公署设在盖尔县狮泉河镇。

地理位置

阿里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,西藏自治区西部,青藏高原西南部。东起唐古拉以西的杂梅山,与那曲地区相连。与东南部冈底斯山中段的日喀则市中坝、萨嘎、昂仁三县接壤。北邻昆仑山南麓,与新疆喀什、和田地区毗邻。西南与西喜马拉雅段相连,与克什米尔、印度、尼泊尔接壤。管辖总面积34.5万平方公里。它南北宽约680公里,东西长700多公里。

地形学

阿里地区有山地、山谷、土林、冰蚀、冲击扇、冰碛、火山。历史上,这一特征被概括为冰雪环绕的普兰,岩石环绕的古格,湖泊环绕的茧,总称为阿里三围。主要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、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。南部和西南部为深沟、沟谷和零星的冲击扇带;东部和西北部地形相对平缓,形成宽阔的山谷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戈壁。总的地形特征是高原由南向北升高,而主要山脉的主脊逐渐降低。最高点是普兰县的那木那尼峰,海拔7694米,最低点在札达县石埠旗附近的秦朗藏布河谷,海拔2800米,最大相对高差4894米。

气候环境

阿里属于二级风区,年平均风速超过每秒3.2米,大风频率超过8级,年大风日数约149天。年平均气温0℃,日平均气温变化大,真的是晚上穿棉袄,中午穿纱。在狮泉河镇,常年气温极寒,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。在狮泉河镇,冬季极端最低温度为-41度,夏季极端最高温度为21度。昼夜温差相当大。海拔5000米以上,全年温差小。8月白天温度在10度以上,夜晚温度降到0度以下。阿里的年降水量相当少,而且是季节性的。10月至次年4月的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%~20%,而5月至9月的降雨非常集中,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80%以上。由于阿里地区海拔高,气候寒冷干燥,年降雨量相当少,昼夜温差大。阿里的冬天漫长而寒冷。自然资源

阿里地区地热资源丰富,包括狮泉河-雅鲁藏布江热带区、昆仑山-可可西里热带区、冈底斯山-念青唐古拉热带区。

阿里地区湖泊众多,水资源储量达2万千瓦。整个地区有80多条河流和60多个湖泊。中国总流量9500公里,流域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。发源于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山的四大河流石泉河、香泉河、马泉河和孔雀河分别从西北、西南和东南方向流入印度和尼泊尔,成为印度河上游、萨特累季河、布拉马普特拉河和恒河支流戈格拉河,最终流入印度洋和阿拉伯海。阿里也因此被称为千山之巅,万川之源。水资源总量167.57亿立方米,水能储量75.93万千瓦。

阿里高原的野生动物有野牛、野驴、羚羊、长角羊、野牛等。西边的湖边有水鹰、白水鸭、天鹅、水鸽、黑颈鹤等野生鸟类。

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0多种,254处,包括盐、硼、铝、芒硝、铬、银、金等。

人口详细信息

截至2010年底,阿里总人口95803人,城镇人口20250人,农牧区人口75553人。汉族人口7367人,占7.72%;藏族人口87493人,占91.65%;其他少数民族人口605人,占0.63%。

区域经济

2000年,阿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.23亿元,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长18.2%,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00万元,增长22%,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60元,增长15%。

2001年,阿里地区生产总值30876万元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亿元,粮食种植面积3.3万亩,粮食总产量达到6750吨,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,农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45%。年底牲畜存栏量控制在275万头(马)以内。

2004年,阿里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.27亿元,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元,达到5371万元,税收达到5391万元,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达到8637元,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7元。

2013年,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8.9亿元,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.4亿元,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.96亿元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.75亿元,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91元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23元。


版权声明: 本站涵盖的内容、图片、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,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!谢谢大家!